舜飞科技,估计知道这个公司的人不多,这也符合一个技术创业者低调务实的风格。但是这家公司5年前3个人手握50万启动资金,从头到尾从未融资,完全靠技术持续盈利,发展到今天130人,年营业额超过2亿并且估值过亿美金的纯技术公司的创业经历,活脱脱为技术领域从业者和创业者创立了以低调的姿态做高调的产品的神话,这故事说出去也是奇葩。如此低调做事,不吵闹不互撕,舜飞科技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技术和服务,利用口碑为自己宣传,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相反,开源中国大家并不陌生。当一家低调的技术公司和一个火热的社区碰撞后,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近期,这家中国最大的开源技术社区邀请到将舜飞科技推向营销技术尖端的传奇人物 – 舜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张小白 – 请他为开源中国社区的广大技术人才和创业者分享舜飞科技的传奇经历,同时为大家揭晓纯技术人才如何打造一家优秀的技术公司。张小白在此次访谈中,向我们揭开了舜飞神秘的面纱。

OSC: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舜飞,以及您个人的从业经历?

好的。舜飞科技是一家营销技术公司,本质上我们是通过RTB技术整合互联网流量资源,用算法+数据对全网流量进行更合理利用的商业模式。目前我们每天要处理全中国280亿的流量,包括腾讯、百度、阿里、优酷等,几乎覆盖了所有PC+移动的媒体。

2005年在网易工作,2006年脑袋一热开始第一次创业,做广告监测和数据分析的项目,后来证明冲动是魔鬼,第一次创业的两年基本上是交学费了。2008年加入广州一家游戏公司做技术负责人。2011年5月创办舜飞科技,从3个人开始,发展到现在有130多人,并在持续不断扩大,在北京、上海、广州都设有办公室。

OSC:什么契机让您创办舜飞?

首先,我自己在广告和监测方面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从商业角度来看,广告是互联网最基本的盈利模式,市场非常大。我们看到的包括百度、阿里、Google、Facebook这些互联网巨头的主营收入都是广告,而支撑这么大规模收入靠的是广告技术。广告+技术是天然的组合。我们现在所做的程序化营销平台,不需要考虑流量来源的问题,只需要专注于用技术提升广告的效果和价值,而且是超大并发、以数据和算法为核心的模式,非常适合有追求的技术人才。

另外,作为技术出身的人,自己始终有“打造一家优秀的技术公司”的情结。希望能够跟优秀的技术伙伴一起做点有意思的事,同时又能够对技术社区有所贡献。

OSC:舜飞的产品是基于当下很热的大数据展开的,您怎么看待现在大数据的整体挖掘和运用呢?

海量的数据在不被使用的时候是没有价值的,数据应用于服务才会产生价值,目前整个互联网对大数据的概念有些过度炒作;我认为数据应用价值可以分成三层:

1.管理数据(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和整理)
2.靠数据分析问题
3.靠数据解决问题,从前到后的应用价值依次递增

目前大多数公司依然停留在第一个层面,过度强调数据本身,而没有考虑数据如何解决问题。

相对来说我们对数据价值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数据的使用也很务实。我们有数据管理层面的产品和技术,包括自主研发的存储引擎、DMP平台、TagManager等产品;也有数据分析层面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我从2006年开始做的用户行为分析产品,和最新的AB测试产品;还有直接靠数据解决问题的产品,比如DSP、SSP、动态创意(Dynamic Creative Optimization)。前两类的技术和产品是后面能够直接解决问题的产品的辅助。从技术的角度,技术难度和价值不分先后,甚至数据管理层面的很多技术难度更高;但是从商业的角度,我们更强调用数据解决问题,创造可量化的价值。因为只有价值可量化时,商业模式才足够清晰。

从全球来看,目前最成功的大数据商业变现模式我认为只有广告和金融,有趣的是,这两个都叫“程序化交易”。

OSC:您认为现在管理数据的难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数据管理层面的技术难点,在商业应用中我们看到以下四个较大的挑战:

1. 大规模数据的快存快取,实时存取依然是挑战。这里面有一些开源典范,比如Redis是很好,但是默认不支持集群,而大规模商业数据需要集群支持,这是难点,需要自己实现。比如在舜飞,我们要每天对280亿流量的每一次请求做实时判断,从十亿级的DMP库中快速提取特征数据,20ms内完成计算评估价值,返回出价和内容,简单的Redis完全无法满足;

2. 大规模数据的多维度复杂关联实时查询。在小数据量情况下,MySQL等数据库可以满足,但遇到大规模数据时就无法满足了。比如舜飞的数据分析产品,类似GA,支持实时的自定义多维细分、自定义留存分析等功能,当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发现免费的数据库无法再满足这些需求,最终我们是自己实现的数据库存储引擎;

3. 数据同步性,尤其是数据跨机房同步。当数据量非常大且需要实时同步的时候,这样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挑战。

4. 数据应用层面,数据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不同的数据随着时间推移,在数据消费环节有不同的权重值。如何科学地计划和管理数据生命周期,最大限度提升数据的利用价值,是数据应用的重点方向和重要课题。

OSC:以您专业的视角,从的演变,结合互联网用户习惯的演变,谈一下这几年广告渠道的演变与趋势。

我认为最近三年的变化非常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 渠道整合。原来分散式从优酷、腾讯、新浪等网站进行媒介购买,还有从媒介代理公司购买媒介流量,到现在通过平台,集中式、程序化购买全网流量,这是一个巨大变化,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2. 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三年前程序化广告平台上的移动广告资源很少,今年舜飞DSP平台上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占比已经超越了PC,广告主也在向在移动端倾斜投放预算;

3. 程序化带来理想化的实现。原来是静态广告,直接传一个广告调到网页上;现在是从数据库中匹配适合的广告再到网页上,精准营销,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时间看到适合他的广告。精准营销的实现与技术变革有很大关系,是技术的进步支撑着营销的精准化,这就是刚才提到的“广告是大数据在商业领域最好的实现”。

OSC:从投入广告的量的维度来谈,有明显的变化吗?

变化还是很明显的。从宏观角度看广告产业,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广告销售会愈发艰难,大量用户在越来越快地转向互联网,跟随转移的是广告预算,以及日渐丰富的移动广告形式。广告卖的是用户注意力和用户时间,整个广告产业的趋势都会以用户的时间花在哪里为导向;

从数据上看,也能看到这样导向的趋势,现在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碎片化,之前靠简单粗暴的认知引导销售已经行不通,特别是90后对传统品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不断做实时营销、效果营销,实时跟随和拉动你的目标受众,这需要更多、更高标准的营销投入,才能有效占领目标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随之而来的是对营销管理的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全网覆盖、要跨屏识别、要了解技术手段和营销创新的可能性;

品牌预算往效果预算迁移,即时完成决策和转化:原来消费者通过电视广告到线下商店购买,现在通过电商直接线上购买、直接订餐,越来越多的消费决策和行为在线上实现,将营销和销售进行跨渠道、跨屏幕直接打通。所以现在互联网圈流行产品和体验的说法。大数据和营销技术在里边的价值越来越大。

OSC:您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您的创业经历,谈一下收获感想吗?

创建舜飞之前我有5、6年工作经验,有技术储备、行业认知和管理团队的经验。第一次创业比较失败,因为当时技术储备还不到位,也缺乏对商业的很好理解和创业经验,又没有人才和资金储备,属于盲目创业。现在很多大学生创业一样,看到一个点一个机会,自己还没想清楚如何实现就去做了,失败率会很高,这些都是自己第一次创业的经验教训;所以第二次创业时,自己看的比较清楚,需要怎样的资源、储备、经验,更务实的去做战略、做执行,才到了今天的规模。

OSC:公司核心团队的成员做过哪些项目,您对于团队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团队技术成员很多都是从BAT过来的,有来自百度竞价系统和阿里云的架构师,也有来自腾讯广点通和腾讯广告平台早期团队的成员。管理层有来自伦敦的TMT投行专家,也有来自WPP的品牌专家和世界顶级科技公司SAP的资深数字营销负责人。我们的团队还在持续壮大。

至于舜飞技术团队选人的标准,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优秀的人在一起做有意思的事。我们看重基础+学习能力+工作习惯。首先公司是商业组织,需要快速输出并创造价值,技术的基础需要很长时间积累。优秀的人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我们强调“习惯”,因为习惯是一个人20多年的积累,外力基本上很难改变。

大家都叫我“小白”,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小白”,每个企业,每个人要想能够持续领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把自己当作“小白”,不断学习。“小白”是一种文化,所以我们强调学习能力。

另外,我们在技术的选型上也更加务实,语言只是工具。没有最好的语言,选择最合适的语言,达到目的才是关键。在开发上,我们非常注重开发效率,对公司、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的一个价值观。所以我们后端选用性能优异、计算能力强、开发效率高的Go语言;前端用js+nodejs实现自己的全栈开发框架。这使得我们用更少的人,更少的钱,更少的时间,却做了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事情。

同时也因为这样的技术选型,我们可以对人才进行天然的筛选。我们用的技术比较小众,对于优秀的人才来说,语言不是障碍;对于水平一般的人,基本上无法参与工作。

OSC:舜飞在整个行业里的技术竞争力处于什么水平?

还是通过数据来说话吧。我们的DSP广告平台每天承载的数据流量是280亿竞价请求,覆盖了中国全网的网民。从流量规模可以看到对技术的挑战,我们承载这些流量只用了50多台服务器,也侧面证明了我们的技术竞争力。

而我们做的远不止是承载流量,还涉及很多复杂精细的算法,还要做精准有效的广告推荐;280亿日流量的背后有庞大的计算机群在做实时计算,判断每次看广告的人是不是目标受众,做价值判断和点击率预估,判断向这个目标受众展示什么样的创意……这对算法和性能的要求非常高。

OSC:您如何评价技术人员?以及开源精神在程序员中的普及度?

我觉得技术人员是很有趣的群体,他们的思维线路很简单,喜欢做、喜欢钻研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大部分程序员是乐于奉献的,但中国企业普遍在这个层面比较现实,追求盈利;所以中国公司在开源领域做事情的不多。BAT虽然也在做,但相对于他们从开源社区获取的价值,现在的贡献还不够。

如前面所说,我一直有“做一家优秀的技术公司”的情结,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技术公司的价值不应仅仅用赚了多少钱来衡量,很多开源技术本身并不赚钱,但是他们却从根本上改变着这个世界,像Linux、MySQL、Nginx、Apache等等。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使用这些开源技术。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技术公司,在享用这些技术赚取利润的同时,应该更多思考如何回馈开源社区。我们一直在开源自己的技术,大家可以到Github上使用,未来还会持续开源更多我们的技术。中国的开源事业要前进一步,对于程序员和所有互联网公司来说,都要有更多的贡献分享的思维。